【健身隱患】腹部壓力突增或致腫塊凸出 30歲男健身疑用力過猛患小腸氣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7/13 00:05

分享:

分享:

健身運動大行其道,但小心用力不當,有機會形成疝氣(小腸氣)。(資料圖片)

新冠肺炎疫情至今逾年,健身運動也成新常態,但做運動時特別是男士要小心用力過猛,萬一用上錯誤的姿勢和方法,可能會誘發俗稱「小腸氣」的疝氣問題,嚴重者甚至可使患者因腸臟壞死而死亡。有外科專科醫生指,以往相關問題多數出現在年長男士身上,但近來有年輕化趨勢,有30歲男士健身時發力,腹部腫塊凸出形成疝氣,需要手術修補。

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表示,疝氣所指的是身體腹壁出現缺口,或腹股溝位置中的管道未有正常閉合,以致體內的組織或器官(通常是腸道)從腹腔壁薄弱的地方突出,在腹部或腹股溝形成腫塊。「根據腫塊出現的不同位置,常見有腹股溝疝氣、股疝氣、臍疝氣、切口疝氣這四類。」疝氣的出現主要是因腹腔壁薄弱,因此,當腹腔內壓力增加時,例如慢性咳嗽、便秘、小便困難及長期提取重物的情況下,就有機會在腹股溝、臍周圍或手術切口形成疝氣。

疝氣早期病徵不明顯,病情輕微者可能只有在站立或咳嗽時,皮下才會凸出一團軟組織在腹股溝,患者可能只要躺下,就不再感到疼痛,由於病徵對患者的生活質素不會有太大影響,所以不少人也會忽略其嚴重性。

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。(林宇翔攝)

劉卓靈指,以往小腸氣問題多出現在老年人身上,主要因為腹部肌肉開始老化,導致腹壁變得薄弱鬆弛,但現今流行健身運動,如舉啞鈴、划艇、捲腹、深蹲等,若動作不正確及過分用力,容易增加腹腔壓力,導致體內器官或組織跌出腹壁進入腹壁的缺口,令小腸突出,形成疝氣。他舉例指,曾有個案30歲男士健身時覺得腹部不舒服,之後求診始發現患上小腸氣。

不過,小腸氣不能靠藥物治療及自然痊癒,只能透過外科手術修補。手術大致分為傳統修補手術及微創修補術,傳統需要以開刀形式進行,從腹壁外側進行修補,傷口較大、康復期較長;但近年發展出微創疝氣修補手術,醫生可以腹腔鏡進行,醫生只需在肚臍及下腹以兩個微小切口便能完成修補術,由於傷口較小,故痛楚較輕微、感染機會較低。

劉卓靈建議,市民應避免過分用力做運動,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要適可而止,不應重複做多次,假如開始出現病徵及疼痛,應該立即找醫生診治。

四大健身貼士防疝氣

  • 注意健身要「適宜、適量、適時」- 建議初學者由教練正確指導,應逐步全面均衡地進行腹部核心肌肉訓練,從而減少小腸氣發生或惡化的機會
  • 注意健身動作 - 避免sit-up、跳躍,深蹲及硬舉動作。做瑜伽、舉啞鈴 這類運動時,要僅記保持背部挺直、慢慢收緊肌肉,避免忽然用力
  • 建議可採用倒立、躺臥姿勢或撐高臀部的方法來鍛煉腹部肌肉,這些方法相對較為安全
  • 日常運動時需注意呼吸的調整 - 吸氣時放鬆,收緊肌肉才呼氣 ,用力時切勿閉氣

資料來源: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
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蘇文軒